享受用最短的時間驗證並取得 production code 的 feedback,體會過的根本就回不去了。
我最近也是用 python 建立幾個腳本的進入點,在不同的情境/測試案例標記多個描述特徵的 annotations, 讓我們可以依照這次的驗證需要,直接對所有的 tag 做聯集或交集的 filter, 以對應不同的硬體配置來執行測試。
例如有些測試案例需用開靜音的手機(物理開關),還有停掉靜音對應的測試案例,有些測試案例需要兩張 sim 卡,有些測試要兩台特定的手機機型互動(想像一下兩天 iPhone, 從舊 iphone 直接無線傳輸備份到新的 iPhone,以及 air drop),有些測試案例則是只支援某種特定機型或平台版本,例如特定OS版本可以投影到電視上。
透過 filter tags 來搭配對應需要的多台手機,取得對應有意義的 test suite.
我的 POC 就是以測試程式為出發點去設計 test runner 可以怎麼拉出想要的 test suite, 最後這一段可以直接變成實際 test runner 調用的進入點。
因為測試程式原本就是用來模擬使用者或使用端的行為。
人生沒多少時間浪費在重複的動作上。